我走了,無期,不見”——這張紙條,記錄下陜西省藍田縣一個初中女孩難以言說的痛苦。
5月6日,這名女孩因被嫁禍“在其他宿舍偷錢”,而被幾名同學毆打訛錢。女生在給父親留下字條后“失聯”:“我真的沒去309、306宿舍(盜竊),她們12個人,王某、賈某某、馮某……王某又是拿腳踢我,又是扇我,還不是想訛錢……我走了,無期,不見。”
一女生被狂煽58耳光打人“兇悍女”竟是初中生
半個多月后,女孩家人輾轉多地,終于在西安一家面館找到了她。盡管隨后她就讀的藍田玉山中學對12名涉事學生進行了處分。但父親告訴記者,女兒回來一個多月了,心理陰影無法消除。她還是不愿意上學,“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把自己封閉起來,讓他感到無奈、痛心。
校園暴力事件是教育之殤,不僅給孩子造成恐懼,留下心理陰影,也造成孩子對他人、對社會的仇視與抵觸。惡性事件屢禁不絕,人們會問:這些孩子都怎么了?在他們意識深處,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暴行?家庭、學校、社會,該如何反思、檢討,且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校園暴力,每個時代或多或少都會遭遇。上世紀八十年代,校園暴力也曾引起社會的關注。然而,記者調查了解到,近年來校園暴力卻呈現低齡化、群體性、網絡化特點,女生之間的暴力逐漸增多。有專家分析,要從思想意識的角度反思這類事件的多發,這其實是長期積淀的社會問題的外露。
青少年的自我認識、人格均處于成長期,其行為模式多來自于效仿。如今,一些社會戾氣、成人施暴行為,隨著網絡傳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導致孩子不自覺地拿起暴力武器,從中獲得“存在感”與“成就感”。
從社會深層次原因來看,如今,“獨生子女”式的社會結構、過分溺愛的家庭教育、缺乏道德評價的學校教育等問題更值得深思。
近期,這幾例惡性事件背后,都有著共同因素: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施暴手段殘忍。同時,對于施暴后果,施暴者并不清楚。
雖然有關部門給予了關注和重視,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會常以涉事者是“未成年人”等為處理原則,可能會出現大事化小等情形。施暴者沒有得到相應的處分,極易再次施暴,且對身邊的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示范效應。
小編認為,對這類事件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預防校園暴力必須讓家庭、學校、社會各司其職,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大司法力度,將矛盾化解于無形、防患于未然。
【本站原創內容版權歸智擇優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若本站從網絡獲取的內容、使用的圖片、視頻涉及侵權,請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銷刪除。】
人看過(2) 贊一個
一站式幫助家長解決青少年成長教育困惑。快速獲取矯正青少年行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線與資深教育導師一對一咨詢,幫您分析家庭教育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您可以用手機掃描左邊二維碼,關注「智擇優」或者「zhizeu」微信公眾號,獲得更多智擇優精選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