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不會做家務沒關系,只要學習好比啥都強。”這種想法在家長的思想中日益根深蒂固。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任性,什么活都不會干,還總是呼風喚雨,真不知道今后他們走上社會能是啥樣?”66歲的宋奶奶抱怨。
“我女兒7歲時就能夠自己做飯,打醬油。而現在外孫都12歲了,連襪子都不會洗,碗不會刷。你看看現在的孩子同以前相比,差距有多大。”
保險公司的張先生向我們反映,他的兒子在家使喚母親就像使喚丫環,稍不順心就向母親揮舞拳頭。“現在就這樣,到我們老了不知會怎樣對待我們?”他憂心忡忡地說。
“媽,幫我倒杯水。”“媽,我的襯衣你洗完給我放哪了”這是筆者在鄰居丁浩家串門時碰到的情況。丁浩今年13歲,上初一。當我詢問他為什么自己不做時,丁浩表示:“媽媽說了,只要我學習好,她干什么都行。”丁浩告訴筆者,他同桌在作文中曾寫道:“那
天當我洗完衣服,高興地期待媽媽回來夸獎我時,卻等來了一頓責罵。不好好寫作業,洗衣服干嗎?不用你洗,只要刻苦學習,考個好大學比什么都強!”
丁浩的母親也一再表示,只要孩子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學業上,學習好,會不會勞動沒什么。
智擇優教育調查發現,很多12歲的孩子竟然從來沒洗過襪子,在家什么活都沒干過。我們強烈地建議家長,要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做不同勞動,培養孩子責任感和動手能力。孩子的智力開發固然重要,但是培養孩子有良好習慣更為迫切。
日前,我們中心為年齡在4——12歲的兒童做了一項“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的測試,發現70%一80%的兒童都出現了感覺統合失調癥狀,在動手、自理能力上存在缺陷和不足,不擅長勞動是導致感覺統合失調癥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有的系鞋帶時表現得很吃力.不掌握方法;有的不會自己收拾書包,還有的不會自己整理房間等等。所以我們建議,應在小學中開設家政課程,通過孩子們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們懂得尊重他人的辛勤勞動。家長應當從小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善于動腦動手的生存能力。
一般來說,孩子不愛勞動,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只注重孩子的學習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對勞動產生了強烈的惰性,認為父母會把一切都打點好。動手能力差,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很大影響。她建議家長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應引導其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打掃自己的房間、洗衣服、收拾碗筷等。
如果不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不培養抗挫折能力,當他長大時,遇到困難便不知如何應對。一些孩子學習成績下降或被老師批評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還有些家長當看到孩子干活笨手笨腳時,就搶過來,認為有時間告訴他還不如自己做,這也是家長教育的誤區。沒有經過相應勞動的磨煉,孩子長大后會因此吃更多的苦頭,動手能力并非一天兩天就能提高,是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學習的。
【本站原創內容版權歸智擇優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若本站從網絡獲取的內容、使用的圖片、視頻涉及侵權,請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銷刪除。】
人看過(2) 贊一個
一站式幫助家長解決青少年成長教育困惑。快速獲取矯正青少年行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線與資深教育導師一對一咨詢,幫您分析家庭教育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您可以用手機掃描左邊二維碼,關注「智擇優」或者「zhizeu」微信公眾號,獲得更多智擇優精選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