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很多父親為事業打拼,或出于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孩子讓媽媽帶就行了,因此父親就成了家庭教育的“配角”、“龍套”甚者直接跑到了“幕后”。
由于性別特征、活動方式的不同,父親教育的影響自然有別于母親。因為母親與孩子的交往主要圍繞哺育、養育活動,更多地給予孩子溫情、舒適感;父親和子女的交往常涉及游戲和探索活動,會影響孩子智力發展、性格塑造、品質培養等方面。
1、體格發育。
相對于母親所使用語言交流來講,父親多通過肢體語言與孩子交流。他們鼓勵孩子走、跑、跳,支持他翻、轉、踢......在孩子肌肉、骨骼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活動能促進身體和心理的發育,更能使其體驗充滿興奮、新奇、快樂的歷程。
2、智力發展。
孩子與父親在一起時的操作、探索活動,能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繼而激發孩子的動腦和創造意識,而這些又能促進其智力發育。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曾對17000名在1958年同一星期出生的嬰兒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經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日后比同齡孩子聰明,并容易躋身高于父親的社會階層,這一優勢在子女42歲前一直存在。
3、個性發展。
俗話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孩子在與父母的交往中,從母親那里獲得溫柔、體貼、細致的關懷,而在父親那里可以感受堅強、獨立、果斷等特點,這會讓他的個性發展更為完善。
此外,相對于老人和年輕媽媽,爸爸往往更為理智,因此,在某些情境中也更能堅持“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從而為孩子的成長立下必要下的規矩。
4、情商發展。
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特點,比如3歲前.可以無優無慮地躺在母親的懷抱里撒嬌,享受母親帶來的溫暖、寬容、柔軟、感性;3歲后,則需逐步建立并承擔相應的責任,需要父親給予的力量、規則、意志力、理性等。
5、性別意識。
幼兒期是孩子性別角色形成的關鍵期,父親積極地與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對男性和女性的認識有適當而靈活的理解。研究表明,如果男孩在4歲前失去父親,會使他們在性別角色中傾向于女性化——喜歡非身體性的、非競賽性的活動,如看書、聽故事、猜謎語等;如果女孩在5歲前失去父親,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時往往會表現得焦慮不安或者無所適從。
延伸閱讀:
【本站原創內容版權歸智擇優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若本站從網絡獲取的內容、使用的圖片、視頻涉及侵權,請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銷刪除。】
人看過(1) 贊一個
一站式幫助家長解決青少年成長教育困惑。快速獲取矯正青少年行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線與資深教育導師一對一咨詢,幫您分析家庭教育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您可以用手機掃描左邊二維碼,關注「智擇優」或者「zhizeu」微信公眾號,獲得更多智擇優精選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