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升入了高三,正處于人生的節骨眼上,而最近歡歡的表現卻讓父母很惱火。原來,歡歡讀的是私立學校,學校是寄宿制,每周只有周六、周日才可以回家。在學校,歡歡有一個“閨中密友”琳琳,她和歡歡同一宿舍,在生活、學習中兩人形影不離,如同連體嬰兒。
漸漸地,爸爸媽媽發現,歡歡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每次回到家,除了吃飯,看電視,就躲在自己的房間里不出來。不再像以前一樣喜歡跟爸爸媽媽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甚至連話都不愿意和他們多說,反倒是有什么話都跟琳琳說。
為什么寶貝女兒的心理話不向父母傾訴,反而愿意與同伴分享呢?為什么乖巧的女兒就是聽不進去父母的經驗之談,卻對那些年少無知的小伙伴的意見言聽計從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自家的寶貝變成熟悉的“陌生人”了呢?
智擇優家庭教育專家孟老師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
1、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對于女孩來說,青春期正是她們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同時她們的自主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再加上隨著知識的增加,她們的這種自我意識日益強烈,讓她們覺得自己已經是大人了,對社會和生活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看法,不再依賴父母,反而更喜歡與好朋友交流,有了困惑,首先會求助于朋友、同學。
2、親子之間缺乏共同語言
在家中,有的父母對孩子談論最多的就是學習,且一提到學習無非就是要求孩子成績好、分數高、名次靠前,壓根不會關心所感興趣的事物或者愛好。根據智擇優一項權威的調查顯示,在中國的家庭里,只有11%的父母能或多或少地和孩子談她們的喜好,大多數父母是不會選擇這樣的話題的。另外,由于年齡的差距,父母與孩子之間對事物的看法不同,其處理問題的方式自然也會不一致,繼而難以達成統一的意見,這也正是親子之間無法交流的原因。
3、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很多時候,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父母給女孩帶來的傷害,也會讓她們斷了與父母交心的念頭。
相對而言,有意的傷害很容易理解。比如,父親的一頓痛打,母親的一頓責罵......但其實無意的傷害對孩子的打擊也不可忽視。
比如,父母離異會給孩子帶來傷害。雖然父母無意傷害孩子,可殘缺的家庭不可避免地會給女孩帶來傷害。要知道,在單親家庭中生活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禁區,她們或是怨恨父母,或是拒絕父母,或是用沉默來回應父母的關心……因而,當女孩遇到困難、挫折時,她們一個想到的自然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父母。
綜合以上多種原因,女孩會在家庭以外尋找并依賴“閨中密友”。
延伸閱讀:
【本站原創內容版權歸智擇優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若本站從網絡獲取的內容、使用的圖片、視頻涉及侵權,請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銷刪除?!?/p>
人看過(0) 贊一個
一站式幫助家長解決青少年成長教育困惑??焖佾@取矯正青少年行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線與資深教育導師一對一咨詢,幫您分析家庭教育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您可以用手機掃描左邊二維碼,關注「智擇優」或者「zhizeu」微信公眾號,獲得更多智擇優精選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