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漸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孩子的興趣往往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有的容歡繪畫,有的喜歡音樂,有的喜歡手工制作。家長應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但尊重不等于放縱。孩子身心發展還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在尊重孩子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和教育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的興趣點一般并不穩定,他們對某種事物的興趣通常與他們的好奇心、新鮮感分不開,因此,父母就必須善于發現和引導。
父母應當明白的是,孩子的個性氣質是形成興趣的物質基礎。讓一個生性好靜的孩子學舞蹈,或讓一個生性好動的孩子學彈琴,不但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效果,而且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摧殘。
明智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做不同的活動,在活動中去發現孩子的興趣。當父母發現孩子有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地方時,千萬不要盲目地呵斥,說不定這正是孩子的興趣所在。
日本教育家高橋敷指出,父母不應指示孩子做什么,而應千方百計讓孩子想做,啟發他想站立,想走路,想寫字,想讀書,自己起個拉拉隊的作用。
一般來說,孩子最初的興趣是由情緒支配的,他想做,他就會去做;如果他不想做,他就不會去做。這時,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往往能夠對孩子的興趣起到引導的作用。
我國乒乓球女子奧運冠軍得主鄧亞萍,從小就受到父親的熏陶,從而對乒乓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鄧亞萍的父親曾是乒乓球隊的教練,由于父親打球、練球,鄧亞萍就迷上了乒乓球,有一天,5歲的鄧亞萍對父親說:“我要打球。”父親有點吃驚,但是,還是把乒乓球拍遞給了鄧亞萍。從此,鄧亞萍每天坐在爸爸的自行車后,由爸爸送她去訓練館練球,在父親的支持和鼓勵下,鄧亞萍苦練乒乓球的基本功,不久便進入了鄭州少年體校;后來,父親不僅支持鄧亞萍,而且還不斷指導她,使她的球藝不斷進步,終于登上了世界乒乓球冠軍的寶座,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成績。
在這里,父親的興趣對鄧亞萍的興趣有直接的影響作用。美國社會家庭學家康斯坦丁·尼諾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個關鍵,是要讓自己與孩子在平等關系中來認識、研究、對待和決定。其中,家長去發現孩子的興趣,這比家長讓孩子去產生興趣重要得多。”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能刻意去培養孩子的興趣,而是要善于引導孩子的興趣,尤其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讓孩子通過耳濡目染學習和模仿引發孩子的興趣。
延伸閱讀:
【本站原創內容版權歸智擇優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若本站從網絡獲取的內容、使用的圖片、視頻涉及侵權,請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銷刪除。】
人看過(0) 贊一個
一站式幫助家長解決青少年成長教育困惑。快速獲取矯正青少年行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線與資深教育導師一對一咨詢,幫您分析家庭教育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您可以用手機掃描左邊二維碼,關注「智擇優」或者「zhizeu」微信公眾號,獲得更多智擇優精選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