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人對保護小動物的意識依舊十分淡薄。近年來,虐待動物的事件時有發生,而且這些始作俑者大多竟是我們的青少年。日前,劇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北市某所高中6名男中學生在北投區清江圖書館附近生態池抓龜,并用雙腳狠踩龜殼,還拍照上傳社群網站炫耀。這一集體虐待烏龜行為,疑是同校的同學看不下去了,主動向動物保護團體爆料,施虐學生遭人肉搜索身份曝光。
臺北市動保處表示,未見烏龜死亡,學生都未滿18歲,且無惡意,只要求學生上6小時生命教育課程,并參與志工服務。
校園內虐殺動物的現象頻頻出現,虐待動物也不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逐漸體現為當前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不良傾向,體現出了當代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在社會上激起一次次的波瀾,這都表示了對下一代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生命倫理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不久前,清華大學發生校內虐殺動物事件,一只在校圖書館活了3年、被廣大北大師生稱之為“貓館長”的一只貓,在7月的一個清晨發現被虐殺。此事一出,一時引起了社會上廣泛的關注。
虐待動物的行為實際上是青少年心理障礙的行為表現,人具有攻擊和破壞的本能,當他遭遇心理壓力和挫折境遇時,就可能重新激發他的侵犯動機,出現攻擊性。當一個人處于某種原因而不能對侵犯者還擊時,往往會找一個替罪羊發泄一通。
虐待動物的事件屢屢發生,而這些不尊重生命的人卻大多是我們的孩子。有些孩子是因為生活中的刺激太少,所以想在惡作劇中尋求刺激。有些孩子日益增加的自信心、好勝心得不到滿足,就通過傷害小動物來獲得心理安慰、平衡;精力特別充沛的孩子,剩余精力無處使用,而施加到小動物身上。而有的孩子受到了別的孩子的欺負或家長的壓抑、批評、責罵,在強者面前無法施展自己,于是通過折磨小動物來表現自己的威力、發泄不滿。不管是哪一種,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是大大有害的,家長們一定要從小開始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告訴孩子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平等性,讓孩子懂得尊重生命,保護生命。
如果是年紀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故事等生動形象的內容教育孩子,給孩子繪聲繪色地描述小動物的善良、可愛和可憐,講述它們被野獸捕捉、吞食時的悲慘情景,借以引起孩子對小動物的同情或愛護。年紀稍大的孩子,家長可以設定條件,讓孩子自己飼養一些小動物,諸如金魚、小雞、小鳥、小兔、家蠶等,讓孩子在長期的飼養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這些小動物的成長,與這些小動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孩子就會逐步養成主動地關心動物,愛護小動物的習慣。
【本站原創內容版權歸智擇優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若本站從網絡獲取的內容、使用的圖片、視頻涉及侵權,請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銷刪除。】
人看過(2) 贊一個
一站式幫助家長解決青少年成長教育困惑。快速獲取矯正青少年行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線與資深教育導師一對一咨詢,幫您分析家庭教育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您可以用手機掃描左邊二維碼,關注「智擇優」或者「zhizeu」微信公眾號,獲得更多智擇優精選教育資訊